2025年7月5日,安徽農業(yè)大學赴黃山市歙縣瞻淇三下鄉(xiāng)團隊正式啟程,前往非遺文化傳承地——歙縣瞻淇村,開展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團隊將聚焦魚燈文化、農業(yè)發(fā)展等非遺資源與鄉(xiāng)村產業(yè)融合模式,探索文化傳承與生態(tài)經濟協(xié)同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路徑。此次活動旨在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振興是鄉(xiāng)村振興的靈魂”重要指示精神,以青春力量踐行非遺保護傳承與鄉(xiāng)村發(fā)展同頻共振。
非物質文化遺產瞻淇魚燈傳承人、魚燈隊隊長鄭冬蛟在瞻淇村敦睦堂,向安徽農業(yè)大學“三下鄉(xiāng)”實踐團隊詳細闡釋了該項非遺的文化內涵。鄭冬蛟介紹,瞻淇魚燈主要分為紅魚與青魚:紅魚象征喜慶祥和,青魚代表春回大地,魚頭處的“王”字紋樣則與當?shù)赝粜兆谧逦幕o密關聯(lián)。他強調,魚燈的動態(tài)表演—“戲魚燈”是該項非遺的核心內容,包含四個具有象征意義的程式動作:“鯉魚擺尾”寓意吉祥富足,“魚騰千里”體現(xiàn)自強不息,“如魚得水”表征剛正不阿,“魚躍龍門”寄寓前程似錦。鄭冬蛟指出,瞻淇魚燈近年廣受關注,不僅有效帶動了當?shù)匚穆媒洕l(fā)展,更顯著提升了非遺傳承群體的信心。為擴大傳播,以鄭冬蛟為代表的傳承人積極運用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探索“非遺+新媒體”模式,使這項百年技藝的影響力持續(xù)擴大。魚燈巡游時,數(shù)十盞燈在古巷中蜿蜒游動的景象,生動再現(xiàn)了傳統(tǒng)民俗的獨特魅力。
圖1:團隊在敦睦堂。王常舜供圖 圖2:鄭冬蛟在敦睦堂介紹魚燈。潘晨浩供圖
鄭冬蛟指出,瞻淇魚燈近年廣受關注,不僅有效帶動了當?shù)匚穆媒洕l(fā)展,更顯著提升了非遺傳承群體的信心。其個人實踐恰為明證,抖音評選的全國數(shù)字化傳播典范、央視背書的文化搶救者、黃山好人稱號獲得者三重身份疊加,彰顯從地方認同到國家關注的破圈路徑。當白巖松在《新聞周刊》說出“搶救文化基因”時,魚燈已從民俗符號升華為文化自信載體。
安徽農業(yè)大學實踐團隊在瞻淇村村委會與村委原書記汪文華、非遺傳承人鄭冬蛟展開座談。針對隊員周凡靖“魚燈文化對村民生活的實際影響”之問,汪文華指出:“魚燈受關注后,村民參與制作銷售顯著增加收入,但游客激增暴露了瞻淇村基礎設施短板—面對著高峰期的接待壓力。”面對隊員陳穎“堅守傳承的動力”的提問,鄭冬蛟手持竹燈坦言:“魚燈是刻在瞻淇人骨血里的印記。守護它,就是守護我們的文化根脈。”
圖3:團隊與村干部交流。王常舜供圖 圖4:團隊和汪觀海,鄭冬蛟合影。王常舜供圖
安徽農業(yè)大學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團隊在歙縣瞻淇村順利完成首日調研活動。。傍晚時分,團隊成員與當?shù)卮迕襁M行了深入交流。村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期待通過此次實踐活動,進一步推動魚燈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這一天的走訪與記錄,如同初燃的魚燈,既照亮了非遺傳承的文化根脈,也讓青年們看見古村在文旅發(fā)展中的現(xiàn)實思考——那些被細致描摹的紋樣、被反復研討的發(fā)展建議,都將成為明天探索的起點,在晨曦中續(xù)寫魚燈文化與鄉(xiāng)村振興的新篇章。(通訊員:陳昊 周凡靖 陳穎 張麗潔)
圖5為瞻淇村遠觀王常舜、潘晨浩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