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就像田埂上的界碑,平時可能不常留意,但要分清自家和鄰家的地,它總能派上大用場。”8月的東北鄉(xiāng)村,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青衿力行基層服務團成員的生動比喻,讓長春市雙陽區(qū)太平鎮(zhèn)板石村的村民們頻頻點頭。8月8日至12日,這支團隊深入板石村和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烏珠爾村,以“普法宣傳+法律咨詢+基層治理實踐”三位一體模式,為鄉(xiāng)村法治建設注入青春動能。
活動現場熱鬧非凡,兩村村民踴躍參與。在板石村的法治廣播站里,3場特別節(jié)目將“莊稼受損索賠”“宅基地糾紛”等村民關心的事,轉化為帶著泥土氣息的法律解讀。“地里的玉米被牛羊啃了該找誰賠?”志愿者結合《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用鄰村的調解案例講清索賠流程,不少村民拿出手機錄下內容,打算回家細細聽。
圖為團隊成員通過廣播站宣傳法條。金雪婷供圖
板石村的“鄉(xiāng)村法律知多少”問答臺前,王大叔抽到“秸稈亂堆約束”題卡,指著題干追問:“俺家院墻外的玉米稈算不算違規(guī)?”志愿者翻開《鄉(xiāng)村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條例》,說起前陣子李某因秸稈堆堵塞排水溝被勸導清理的例子:“您看,影響通行就得清,村規(guī)民約里都寫著呢。”劉嬸則就“曬谷場垃圾誰來掃”討說法,志愿者結合村里“分片包段”制,解釋“公共區(qū)域集體負責”的條文,讓清潔責任一目了然。
圖為團隊成員結合具體案例分析法律條文。金雪婷供圖
便民服務中心的大屏幕上,反詐小視頻循環(huán)播放,“冒充客服退款”“虛假投資”等騙局被一一拆解。有村民說起親戚差點上當的經歷,志愿者立刻補上“核實身份”“不轉賬”的防騙技巧。而“法律問題收集”攤位前,團隊成員正仔細記錄村民關于“垃圾亂堆”“耕地污染”的訴求,50余條問題被梳理成清晰的“維權指南”,詳細標注投訴渠道和證據留存要點。
圖為團隊成員分發(fā)問題收集表。楊慧螢供圖
“以前遇事兒要么忍,要么吵,現在廣播里講得明,問答里說得清,心里亮堂多了。”烏珠爾村村民的感慨道出實效。據統(tǒng)計,80余名村民參與互動,環(huán)境整治、反詐防騙等法律知識通過接地氣的形式入腦入心。
服務團成員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起點,讓普法成為鄉(xiāng)村“固定項目”,用青春力量守護鄉(xiāng)土安寧,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持久“法治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