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無錫學院“真吳繡”社會實踐小分隊走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無錫精微繡傳承人鮑文姬的“繡澤江南”工作室,開展無錫精微繡非遺實踐活動。隊員們通過觀摩珍品繡作、聆聽創(chuàng)作故事、體驗刺繡針法,深入感受這門國家級非遺技藝在當代傳承中所蘊含的匠心與創(chuàng)新,為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貢獻青春力量。
圖為隊員們拿著作品和鮑老師在工作室門口合照。姜欣蕊 供圖
繡坊探藝:細品精微繡之韻
踏入“繡澤江南”工作室,一幅幅精美的繡品映入隊員們的眼簾,瞬間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四周的墻壁上掛滿了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精微繡作品,中間的展示柜里更是擺放著許多堪稱珍品的繡品,每一件都仿佛在訴說著無錫精微繡的悠久歷史和精湛技藝。隨后,鮑文姬老師帶著隊員們參觀她的作品,并講述了每幅作品背后的故事。
圖為鮑文姬大師為隊員們講解《殤》。姜欣蕊 供圖
最讓隊員們駐足驚嘆的是那幅榮獲2017年“中國——無錫文博會”省級銅獎的雙面異色精微繡《殤》。正面是一位背有傷口的女子,一只翠綠的青鳥停在她肩頭,眼神中滿是憐惜。絲線的漸變讓肌膚的細膩質感與傷口的斑駁痕跡形成鮮明對比;翻轉絹布,同一位置卻變成了一只明黃的黃鸝,羽翼舒展,仿佛在枝頭歡唱,傳遞出明快的氣息。“這是用八分之一的蠶絲線繡制的,光是劈線就要練上幾年功夫。”鮑老師解釋道,“雙面異色繡要求正反兩面圖案、顏色、氣韻完全不同,卻要在同一塊絹布的同一位置完成,稍有不慎就會‘露餡’,光是構思圖案就花了半年。”
執(zhí)針實踐:體驗刺繡基礎針法
實踐體驗環(huán)節(jié),隊員們圍坐桌前,在鮑老師徒弟的指導下嘗試平針繡與盤針繡。“劈線要穩(wěn),下針要輕,線跡要像排隊一樣整齊。”老師手把手示范,原本粗細的蠶絲線在她手中被劈成細如發(fā)絲的繡線,隊員們紛紛感嘆技藝的精妙。初次執(zhí)針的隊員姜欣蕊緊張得手心冒汗,在反復練習后終于繡出整齊的線條,感嘆道:“看似簡單的針法,實則藏著大學問,這讓我更敬佩傳承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指尖的刺痛與完成作品的喜悅交織,讓隊員們真切體會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深意。
圖為隊員們的作品。姜欣蕊 供圖
對話傳人:聆聽技藝傳承故事
鮑老師向隊員們講述了自己與精微繡結緣的故事,從最初被外婆繡花的溫暖場景吸引,到帶著好奇與熱愛拜師學藝,再到后來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鉆研,每一段經歷都飽含對技藝的深情。當被問到精微繡的獨特魅力時,鮑老師強調:“精微繡講究‘細’和‘精’,在方寸之間用比頭發(fā)絲還細的絲線,繡出豐富層次和生動形象,這既需要精湛技藝,更離不開全身心的投入與熱愛。”
圖為隊員崔譯文與鮑老師對話。劉戀 供圖
最后,團隊成員崔譯文提問傳承問題時,鮑老師坦言挑戰(zhàn)在于年輕人大都難沉下心堅持,但她始終充滿信心:“要讓非遺‘有用又好看’,我把傳統(tǒng)針法融入動漫、國風文創(chuàng),常進校園開課,更盼你們用新媒體分享技藝之美。”她的話語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非遺傳承需要匠心堅守,更需青春力量接力。
夕陽西下,實踐活動接近尾聲。隊員呂夢媛將親手繡制的作品小心收好,感慨道:“今天看到老師繡制時專注的樣子,我才知道精微繡的‘精’不僅在針法,更在傳承人的堅守;厝ズ笪視窒硭娝,讓更多人了解非遺。”鮑老師欣慰點頭:“你們手中的每一針每一線,都是非遺傳承的新火苗,年輕一代的關注與參與就是這門技藝能一直傳下去的底氣。”
(通訊員 吳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