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青禾鐵韻·星火傳承”社會實踐團隊走進淮安市盱眙縣古桑街道愛心暑托班,以“唱紅·傳承——《茉莉花》與何仿的故事”為主題,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紅色音樂文化宣講活動。團隊通過紅歌學唱、故事講述與互動問答,將《茉莉花》這首享譽世界的民歌背后的歷史脈絡與精神內核娓娓道來,讓暑托班的孩子們在旋律與故事中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
紅歌潤童心:一場跨越時空的音樂思政課
活動伊始,團隊成員帶領孩子們學唱《茉莉花》經典片段,并播放了《保衛(wèi)黃河》《紅星歌》等耳熟能詳的紅歌。孩子們清亮的歌聲與悠揚的旋律交織,現場氣氛熱烈非凡。
圖為實踐組員在進行宣講 羅澤延供圖
實踐團隊以《茉莉花》的全球傳播為切入點,講述了這首民歌從江蘇民間小調走向世界舞臺的歷程——從1997年香港回歸政權交接儀式的莊重奏響,到1965年萬隆會議上的文化使者角色,孩子們聽得入神,紛紛舉手提問:“為什么一首中國民歌能被全世界記?”團隊成員借此引導孩子們思考文化自信的力量,讓愛國情懷在童心中悄然生根。
故事里的精神密碼:何仿生平與創(chuàng)作啟示
宣講活動的核心,是揭開《茉莉花》背后創(chuàng)作者何仿的傳奇人生。團隊成員羅澤延以“扎根人民、用音樂傳遞力量”為主線,生動還原了何仿從戰(zhàn)爭年代到和平時期始終如一的創(chuàng)作初心。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何仿冒著炮火深入民間,從老藝人處記錄下《鮮花調》原始曲譜,并巧妙改編為傳世之作《茉莉花》;解放戰(zhàn)爭期間,他創(chuàng)作的《民兵之歌》《反攻》等歌曲,成為激勵軍民斗志的精神武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慰問前方戰(zhàn)士》的歌聲伴隨志愿軍戰(zhàn)士沖鋒陷陣;改革開放后,他又以《將軍騎馬上雪山》等作品歌頌時代變遷,離休后仍筆耕不輟,撰寫回憶錄傳承“大眾劇團”文化薪火。
“為什么何仿能在戰(zhàn)火中寫出振奮人心的歌曲?”面對孩子們的提問,團隊成員給出答案:“因為他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用音樂傳遞信仰。”互動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稚嫩而真摯的回答令人動容——“因為他愛祖國!”“他想讓戰(zhàn)士們更勇敢!”“紅色精神無需刻意灌輸,真實的故事與真誠的表達,就能讓孩子們感受到信仰的溫度。”
傳承有我:青年使命與未來展望
作為宣講活動的主講人,羅澤延在實踐小結中寫道:“這場活動不僅是對孩子們的教育,更是對我們青年一代的洗禮。”從前期史料梳理到現場互動設計,團隊始終以“青少年視角”為出發(fā)點——將何仿的藝術改編與流行音樂案例類比,用“扎根人民”的核心精神串聯(lián)歷史與當下,讓紅色文化擺脫說教標簽,以鮮活姿態(tài)走進童心。
活動中,孩子們對《茉莉花》國際影響力的驚嘆、對何仿數十年創(chuàng)作熱情的敬佩,印證了紅色文化的永恒生命力。
圖為實踐組員與同學們的合照 羅澤延供圖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青禾鐵韻·星火傳承”社會實踐團隊表示,此次宣講是“行走的思政課”的一次生動實踐。團隊將持續(xù)深耕紅色文化資源,以音樂、藝術等多元載體,打造更多青少年喜聞樂見的主題活動,讓革命精神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讓紅色基因在傳承中煥發(fā)新的光芒。正如何仿一生踐行的信念——“藝術為人民”,團隊亦將以青春之力,讓文化的星火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撰稿:羅澤延 圖片:羅澤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