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漢中市作為川陜革命根據地核心區(qū)域,見證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西征入陜、紅二十五軍轉戰(zhàn)鄂豫陜等重大歷史事件。這片秦巴山區(qū)最早飄揚蘇維埃旗幟的熱土,孕育了五縣聯動的紅色政權體系,為長征戰(zhàn)略轉移保存有生力量,在中國革命史上書寫下鐵血忠魂的壯麗篇章。
為賡續(xù)川陜蘇區(qū)紅色血脈,賦能革命老區(qū)振興發(fā)展。7月7日—7月18日,會計學院“漢水丹心·紅色烙印”實踐隊在張瀚宇、李晨光兩位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深入中國紅軍重要發(fā)源地——陜西漢中。時值七七事變爆發(fā)88周年紀念日,團隊首赴“人民功臣”張富清故居,在將軍誕育的紅色熱土上追尋烽火印記,通過沉浸式教學、紅色故事宣講、革命遺址調研等形式,將川陜蘇維埃政權創(chuàng)建史、紅四方面軍轉戰(zhàn)史融入實踐課堂,以“行走的長征路”激活青年使命擔當。
實踐團隊踏訪洋縣雙廟村張富清故居。青磚灰瓦間,軍功章與舊農具靜述崢嶸歲月,三赴烽煙、扎根邊陲的傳奇在素描寫意中躍然眼前。撫今追昔,“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有我輩”的赤子情懷直擊心扉,帶隊教師張瀚宇吟誦入黨誓詞,鏗鏘誓言與展柜里斑駁的軍功章遙相輝映,一堂浸潤著信仰力量的沉浸式黨課,在此鑄就初心如磐的使命傳承。
踏進漢中紅色文化體驗館,千平方米展館如鋪展的時光長廊,萬余件革命文物凝成血色脈絡。從鴉片戰(zhàn)爭的烽煙殘片到辛亥革命的火種余溫,從石庫門星火到延安窯洞燈火,穿越百年的血淚征程在展柜間流淌。隨后雙方共同揭牌“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這座鐫刻著紅色基因的記憶殿堂,正以校地聯動的新形式,化作新時代青年讀懂歷史、奔赴未來的精神坐標。
團隊成員踏著晨露奔赴南鄭烈士陵園,在蒼松翠柏間開啟時空對話。青石碑上雨痕未干的姓名,與二十出頭的青春面龐隔空相望。隊員拂去塵埃擦拭彈痕,銹槍折射陽光斑駁如星火。當宣誓聲驚起林間鳥,漫山紅楓恰似先烈熱血,在新時代掌心灼出秦巴熱土的脈動。
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內,“紅旗漫卷大巴山”主題展陳如信仰長卷徐徐展開,革命火種在大巴山腹地星火燎原的壯美畫卷躍然眼前。新增“巴山清風”廉政展陳以竹石喻清廉,“軍旅岐黃”醫(yī)療展區(qū)用草藥罐承載生死,多維度勾勒出川陜蘇區(qū)“清正廉明筑根基、懸壺濟世守初心”的精神圖譜。
推開何挺穎烈士故居斑駁木門,時光在展柜前凝固。隊員們凝望竹制筆筒里斜插的毛筆,筆尖殘墨似未干透的信仰;三本卷邊的《共產黨宣言》層層疊壓,封皮裂痕如根據地蜿蜒的溝壑。當“創(chuàng)建青春之國”的吟誦聲起,九十載光陰轟然相通,滿屋舊物皆化作燎原星火,映照著新時代青年眼底跳動的光。
紅29軍軍部舊址斑駁墻垣如沉默史官,殘損武器與泛黃作戰(zhàn)圖凝縮著“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壯史詩;陳列館玻璃展柜中草鞋家書與戰(zhàn)旗碎片,串聯起“星火燎原”的覺醒之路,游擊戰(zhàn)術展陳似出鞘利刃,劈開混沌亮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錚錚鐵骨。紅四方面軍鐘家溝會議會址里,木桌條凳定格紅軍將領運籌帷幄的凝肅瞬間,斑駁墻面上墨跡斑駁的《川陜蘇維埃決議》,以血色筆鋒鐫刻“靈活破局、團結制勝”的戰(zhàn)場哲學。
團隊踏進漢中師范附小,以“紅色故事”為火種點燃信仰之光。當“不怕犧牲”的誓言撞上“請黨放心”的童音,紅色基因如陜南春雨,悄然滲進沃土深處,待他日長成滿山映山紅。
團隊駐足北街口社區(qū),以志愿行動續(xù)寫紅色篇章。掃帚掠過青石巷道,清掃歲月積塵;鐵鍬撬動磚縫荒草,拔除荒蕪痕跡。成員們躬身力行,將紅星光芒織入市井煙火,讓“服務人民”的誓言化作胡同深處的汗水,以新時代的掃帚與鐵鍬,接續(xù)書寫“軍民魚水情”的溫暖注腳。
漢中大地,多重紅色印記如炬閃耀。調研隊踏尋山河脈絡,在泛黃作戰(zhàn)圖前感悟信仰溫度,于學堂童聲中聽見星火回響,更以掃帚為筆,將“服務人民”寫入市井煙火。這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青年執(zhí)創(chuàng)新之刃劈波斬浪,讓紅色基因如漢江奔涌,在數字浪潮中煥發(fā)新生。當“強國有我”誓詞激蕩秦巴,精神火炬已化作漫天星斗,照亮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紅色血脈永續(xù),山河日月正譜寫新時代的磅礴詩篇。
作者 張瀚宇 張兆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