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韻非遺“尋寶”記
——集美大學“匠韻時風”社會實踐隊的匠心“拾光”之旅
2025年6月25日至6月30日,集美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匠韻時風隊”深入福建廈門沉香博物館,前場村紙糊藝人研習所,羅麗桃評茶大師工作室,仙岳書院,惠和石文化園,廈門海絲藝術品中心,南轎巷57號龜糕印大師工作室等地,開展以“傳承閩韻,共筑匠心”為主題的福建非遺發(fā)展現(xiàn)狀調研與實踐活動。通過與傳承人交談,實地考察,親身實踐等方式深入了解福建非遺發(fā)展現(xiàn)狀,近距離感受傳承人對非遺的執(zhí)著和熱愛。
一、一根線香越千年,焚間匠心永傳承
尋歷史香跡。實踐隊師生第一站來到了廈門沉香博物館,館內“清苑傳統(tǒng)制香技藝”和“傳統(tǒng)香制作技藝”,均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據(jù)講解員講解,全球范圍內,香文化文獻僅有兩部,這稀缺性更凸顯了我們探索本土香文化的非凡意義。

圖為廈門沉香博物館工作人員為實踐隊師生講解館內展品。 林雅茹 供圖
篆鼻尖沉香。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隨后,實踐隊師生來到羅麗桃評茶大師工作室體驗非遺香篆。以香為墨,借模成形,在勾勒紋樣、燃點沉香的過程里,感受古人雅致的生活智慧,在裊裊青煙中沉淀心緒。實踐隊師生清晰地觸摸到傳統(tǒng)文化的溫度,讓浮躁的心在一壓一印間重歸寧靜,收獲了一場身心與歷史交融的治愈之旅。走在非遺傳承的路上,不僅要親身體悟這份“活化石”的美麗,更要傳承它,守護它。
圖為羅麗桃評茶大師工作室香道大師為實踐隊師生講解香篆技巧。 莊貝妮 供圖
二、曬竹中連史,品文化韻味
實踐隊的第二段旅途深度體驗了非遺連史紙制作。從抄紙、吸水、晾曬,每道工序都凝結著匠人的心血。指尖觸碰竹簾撈起薄薄紙漿的瞬間,真切感受到傳統(tǒng)技藝的質樸與精妙。連史紙質地細膩、防蟲耐久,承載著千年文脈。在快節(jié)奏的時代,親手完成一張紙的誕生,不僅體會到古法造紙的智慧,更在慢工細活中,觸摸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溫度,收獲了一份難得的沉靜與匠心感悟。
圖為仙岳書院工作人員為實踐隊講解連史紙制作步驟。 林雅茹 供圖
三、泊石雕之岸,尋影中匠心
實踐隊第三站來到了惠和石文化園,貼近石雕與影雕,感受這些“非黑即白”的“影像”韻律。在這里,實踐隊認識了第十六代國家級非遺惠和影雕傳人李雅華女士,她傳承了家族的石雕技藝,接過石雕與影雕的接力棒,也延續(xù)了與鰲園所代表的閩南石雕文化之間的淵源。實踐隊師生了解、學習這份非遺,不僅僅是停留在對千年之前工匠技藝的喟嘆,更是翻開歷史的那個篇章,看見他穿越千百年前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精神。

圖為惠和石文化園經理為實踐隊講解影雕背后的故事。 章思博 供圖
影雕是“石頭上的攝影”,更是一段風物冷靜而有力的記述。影雕雕刻是在石板上勾勒出圖案輪廓,然后使用特制的合金鋼針,以手腕發(fā)力,在石板上反復敲擊出細密的“針點”。隊員們不禁思考,傳承的難度這么大,影雕又該何去何從呢?實踐隊通過親身體驗,上手嘗試影雕,尋找突破口。隊員們的思考正如李雅華女士認為:“非遺技藝的傳承必須要結合具體的人物、事物和日常生活”,需利用新興知識與技術弘揚非遺魅力才能讓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觸到影雕技藝,挖掘非遺技藝與現(xiàn)代生活碰撞后的奇妙反應,讓影雕技藝跨越時空,在新時代的土壤中持續(xù)生長。
圖為實踐隊親身體驗影雕的雕刻技藝。 莊貝妮 供圖
四、扎千架竹編,糊萬家燈火
接下來,實踐隊來到廈門市集美區(qū)前場陳氏傳統(tǒng)糊紙技藝傳習中心,與省級糊紙技藝非遺傳承人陳賜勇先生學習了解非遺技藝。每一件紙扎作品都不僅僅是手工藝品,更是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傳承,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祖先、神靈的敬畏之情。陳賜勇老師向我們展示了他熟練的紙扎技藝,從削竹片到纏綁帶,可以說是一氣呵成,信手拈來。就在綁框架這一個小小的步驟上,內里大有學問。不僅要有靈活的手指,更要注意著力點,保持竹編的平衡而不能位移。我們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扎好一個關節(jié),一轉頭師傅已在眨眼間完成。這時不禁讓人想到:無他,唯手熟爾。“做這些靠的是經驗,現(xiàn)在廈門能做這個的,不多了。”陳老師說到。實踐隊隊員認為紙糊非遺的稀少性與時代的需求性已成為這項非遺技術傳承發(fā)展的難題。
圖為陳賜勇老師向實踐隊隊員教學非遺技藝。 林雅茹 供圖
五、“漆”云賞雕工,非遺歲月長
接下來實踐隊便來到了廈門海絲藝術中心,站在這些非遺脫胎而出的文化熱土上,走進這個囊括“一庫三中心,一店一廣場”的廈門市文化產業(yè)重點園區(qū)。我們有幸近距離與漆寶齋漆藝、黃氏木雕工藝、李玉蘭式云肩這三種珍貴的藝術存品來一場令人難忘的邂逅,廈門漆寶齋漆藝,是福建省廈門市傳統(tǒng)技藝,為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福建省第六批省級非遺廈門漆寶齋漆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文靜老師向我們展示漆寶齋對當下漆藝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新路徑的探尋;道和慧明品牌云肩傳承人致力于將傳統(tǒng)云肩技藝與現(xiàn)代審美相結合,使得云肩作品既具有傳統(tǒng)底蘊又具有時代特色;黃智清藝術工作室以傳統(tǒng)文化為根,傳承數(shù)千年優(yōu)秀雕刻技藝,同時以現(xiàn)代理念為魂,用現(xiàn)代美學觀念對傳統(tǒng)木雕工藝進行改良和升華,科學把握住傳統(tǒng)范式和時代需求之間的平衡。

圖為王文靜老師向實踐隊隊員展示大漆工藝。 章思博 供圖
六、龜糕里拜歲月久,印記蘊藏匠心魂
實踐隊的第六站拜訪了潘家龜糕印手工雕刻技藝的第五代傳人潘海員老師,他向我們分享制作龜糕印的技巧和經驗。團隊成員觀看、嘗試龜糕印制作,當刻刀握在手心,方才知道每一刀做到均衡、勻稱的美有多么不易。這不僅是一門耐心的修煉課,更是傾注心血,聚精會神的匠心凝聚。實踐隊隊員認為時代在變化,信息的傳播越來越快,龜糕印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被看見,被了解,被學習,它承載的歷史與幸福會歷久彌新。
圖為潘海員老師向實踐隊隊員示范龜糕印刻刀技巧。 趙彤 供圖
在此次調研與實踐的尾聲,“匠韻時風隊”滿載對福建非遺的深刻感悟。實踐隊認識到非遺作為珍貴的文化瑰寶,其傳承與發(fā)展既面臨挑戰(zhàn),也蘊含巨大潛力。未來,他們將運用創(chuàng)新手段和現(xiàn)代科技,為非遺注入新活力,使其在新時代綻放光彩,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文化橋梁,為文化傳承與發(fā)展注入新動力,讓福建非遺在歲月長河中持續(xù)閃耀。(通訊員 林雅茹 蒙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