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漸盛的七月,我懷揣著對鄉(xiāng)土的熱忱,加入了濃“農”深情,“鄉(xiāng)”約振興實踐團。十六天的實踐之旅,像一卷徐徐展開的水墨長卷,在青島市即墨區(qū)的鄉(xiāng)野間暈染開深淺不一的印記——有茶尖上的晨露,有炒茶鍋的余溫,有直播間的燈火,更有鄉(xiāng)親們眼角的笑意。作為后勤組負責人,我既要為團隊筑牢衣食住行的“大后方”,保障每日行程穩(wěn)妥推進,又要以文字為橋,將實踐中的點滴投向當代大學生、簡書網(wǎng)、今日頭條等平臺,讓更多人看見鄉(xiāng)村振興的鮮活模樣。

7月18日清晨,露水還凝在茶芽上,尹經理已帶著我們走進茶園。指尖掐住一芽一葉輕輕一提,嫩綠色的希望便落進竹簍——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采茶,指腹沾染的茶香,比任何香水都更清冽。走進制茶工坊,百年傳承的制茶工藝正在老師傅的手中流轉。攤晾臺上,鮮葉舒展著身軀,靜靜散發(fā)水汽;殺青鍋旁,高溫與茶葉碰撞出帶著草木香的白煙,師傅的手在鍋中靈活翻動,汗珠順著臉頰滑落,滴在青石板上洇出深色的印記;揉捻時,茶葉在掌心漸漸成形,茶汁滲出的澀香里,藏著植物最本真的力量;最后一道干燥工序,將水分抽離的茶葉蜷縮成精巧的模樣,鎖住一整個春天的芬芳。尹經理說:“這四步工序,少一步則香不醇,多一步則味過澀。”我們跟著學做綠茶時,總在揉捻的力道上把握不準,老師傅便握著我們的手示范:“要像對待孩子似的,既要用力,又得心疼。”后來學做紅茶,看著茶葉在發(fā)酵中染上溫潤的紅褐色,才懂得同一片葉子在不同工藝里,竟能綻放出如此迥異的風味。
7月20日的石門村調研,讓我們得以跳出茶園,觸摸市場的脈搏。發(fā)放問卷時,鎮(zhèn)上的大爺說到:“買茶就看顏色,綠得透亮的準好。”與茶館老板攀談,他翻著賬本告訴我們:“現(xiàn)在年輕人更愛花果茶,傳統(tǒng)茶葉得換個賣法。”這些帶著煙火氣的聲音,匯集成最真實的市場畫像,也讓我們意識到,茶產業(yè)的振興,既要守得住匠心,也要跟得上潮流。

茶器里的學問,藏著古人“器以載道”的智慧。7月22日,尹經理為我們鋪開茶席,六種經典茶具在晨光下泛著溫潤的光。茶荷里的干茶舒展如雀舌,供人細賞形色;紫砂壺紫潤的壺身里,正醞釀著烏龍茶的醇厚;蓋碗被手指輕旋,茶湯傾瀉間便完成一次精準的沖泡;玻璃杯里,綠茶在水中緩緩舒展;茶匙取茶時的精準,茶針疏通壺嘴時的巧妙,每一件器具都像一位沉默的老師,訴說著茶文化的深邃。那天的品茶課,我們不僅學會了分辨茶湯的濃淡,更讀懂了“一葉知春”的細膩。
當數(shù)字經濟的浪潮涌進鄉(xiāng)村,7月24日的龍泉花海樂園便成了最生動的課堂。從如何調整鏡頭角度讓花海更顯層次,到怎樣設計話術調動觀眾熱情,再到后臺訂單的及時處理,劉書記的講解細致得像在教自家孩子。那一刻,我忽然讀懂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真正含義——不是對立,而是像篝火與燈光那樣,共同照亮鄉(xiāng)村的夜。
7月25日的滿貢生態(tài)合作社直播,是對我們學習成果的檢驗。

十六天的實踐,在殺青鍋的余溫里,在直播間的光影中,在茶農的笑臉上悄然落幕。用文字傳遞著鄉(xiāng)村的故事,更在茶尖與指尖的觸碰中,讀懂了“匠心”二字的分量;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碰撞中,看見了鄉(xiāng)村振興的無限可能。那些沾染著茶香的日子,終將成為青春里最珍貴的收藏——因為我們不僅是實踐的見證者,更是鄉(xiāng)村振興路上,帶著茶香奔跑的追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