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左后旗研學團先后走進青島理工大學校史館與黃海學院雷鋒紀念館,在歷史實物與精神敘事中,感悟“立德樹人”的初心與“奉獻精神”的傳承。青島理工大學校史館內,時光仿佛在這里凝固。入口處的“建校初心墻”上,泛黃的紙張記錄著1952年建校時的使命:“為國家培養(yǎng)基建人才,讓百廢待興的祖國站起來、強起來。”講解員指著一份1956年的校報說:“當時的學生畢業(yè)后,主動申請到東北、西北的建設一線,哪里艱苦就往哪里去。”展柜里,銹跡斑斑的繪圖板、磨得發(fā)亮的計算尺,見證著一代代學子“用圖紙丈量祖國大地”的歷程;另一側的“學科成就區(qū)”,從早期的土木工程到如今的綠色建筑、智慧建造,一座座獎杯、一項項專利,訴說著“與時俱進、為國鑄器”的發(fā)展脈絡。

移步黃海學院雷鋒紀念館,150余件實物展品帶來更直接的心靈沖擊。玻璃柜里,一件補了又補的舊軍裝格外醒目,袖口、肘部打著不同顏色的補丁,領口處還繡著模糊的“雷鋒”二字。“這是雷鋒同志在鞍鋼工作時穿過的軍裝,他常說‘衣服破了可以補,思想不能破’。”講解員的話讓同學們駐足良久。旁邊的展柜里,一本泛黃的“助人事跡本”記錄著點滴善舉:“3月5日,幫張大媽挑水;3月8日,給部隊戰(zhàn)友縫補衣服……”字跡工整有力,字里行間滿是熱忱;芋w驗區(qū)里,同學們戴上耳機,聽著雷鋒同志的原聲錄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包佳敏同學聽完紅了眼眶:“以前覺得雷鋒是‘傳說’,現在才知道,他就是把每件小事做好的普通人。”離開紀念館時,夕陽的余暉灑在“雷鋒精神永放光芒”的石碑上。同學們紛紛表示,要把這份“奉獻的火種”帶回草原,從幫同學講題、為家人分擔家務做起,讓雷鋒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發(f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