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山東理工大學‘眾音創(chuàng)益’社會實踐團攜手大學生志愿者在東方社區(qū)開設了‘心理療愈’的課程。這堂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像一場溫柔的陪伴---用孩子能懂得方式,教他們認識情緒,接納自己,學會在迷茫時給自己力量,在困惑時找到出口,讓每一顆童心都能在陽光下從容綻放。
首先,課程一開始,負責講課的成員沒有急著講大道理,而是用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小游戲拉近距離:在“情緒猜猜盒”里,孩子們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認識“開心”“生氣”“難過”等情緒的模樣,原來每種感受都有名字,都值得被看見;他們踮著腳尖把不敢說的小秘密寫在紙上塞進去,;老師會用溫暖的話語去回應孩子們的心聲,讓孩子們放下拘謹,慢慢愿意打開心門。
其次,慢慢走近:在故事里學會“懂自己”。孩子的情緒往往藏在具體的小事里,實踐團成員們用他們身邊的故事做教材,讓“心理療愈”變得可觸可感:聊到“和朋友吵架”,實踐團成員分組扮演小劇場,孩子們發(fā)現(xiàn)“說對不起”不是認輸,而是讓友誼更牢固的小魔法;每一個故事、每一次角色扮演,都在悄悄告訴他們:有情緒不可怕,懂得怎么和它相處才重要。
最后,悄悄成長:把“療愈力”變成隨身小本領。實踐團的成員們不想只留下“課堂記憶”,更想給孩子們帶走一串“心靈小工具”:他們學會了畫“情緒日記”,用彩色畫筆把一天的心情畫下來,煩惱好像跟著顏料一起變淡了;他們知道了“求助暗號”——當自己搞不定情緒時,可以找老師、爸媽,或者抱抱自己喜歡的玩偶,“示弱”也是勇敢的表現(xiàn);看著孩子們舉著自己做的“開心能量卡”互相分享,我們忽然明白:療愈不是消除煩惱,而是讓孩子擁有面對煩惱的勇氣。
這堂心理療愈課,沒有華麗的形式,卻有著最樸素的心愿:愿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更能學會溫柔待己。成長路上難免有風雨,但只要心里住著陽光,每一步都會走得更踏實。也許未來某天,當他們再遇到小挫折,會想起課堂上那個深呼吸的自己——原來,治愈的力量,早就悄悄種在了心里。
(報告撰寫人:曹晨/眾音創(chuàng)益實踐團/2025年8月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