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林大學未來技術學院“紅燭傳薪,青苗育才”支教研學隊赴福安溪潭鎮(zhèn)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8月1日至4日,福建農林大學未來技術學院“紅燭傳薪,青苗育才”支教研學隊深入福安市溪潭鎮(zhèn),開展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青年學子以日均10小時的實踐強度,在磻溪村、廉村等地開展紅色基因尋訪、生命科學支教、田間課堂助農、廉潔文化傳承四大專項行動,用腳步丈量閩東熱土,以實干賦能鄉(xiāng)村振興。
踏尋紅色足跡,青石板路鑄信仰
8月1日實踐伊始,隊員們在磻溪村村委會舉辦《紅色玉球》讀書分享會,深入學習革命老媽媽潘玉球冒死掩護葉飛同志的感人事跡,并結合村落地理特點分析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隱蔽優(yōu)勢,探討“婦女互助隊”模式對當代鄉(xiāng)村志愿服務的啟示。次日上午,隊員們探訪潘玉球故居,瞻仰當年藏匿葉飛同志的水缸等革命文物,感悟革命先輩的智慧與勇氣。在左聯(lián)作家劉宗璜故居,研讀《閩東通訊》手稿,了解當?shù)丶t色文化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深厚淵源。
實踐隊員在潘玉球故居參觀當年掩護葉飛同志的水缸。 (肖雯琪 攝)
播撒科學火種,基因解碼進課堂
8月2日對接溪潭鎮(zhèn)希望小學后,由學院“求真拓知”科普隊成員組成的實踐隊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精心設計“種子萌發(fā)—花色變幻—花香探秘—生物之最—基因編輯”系列課程。兩天的課程從《種子寶寶成長記》的種子萌發(fā)觀察,到利用牽;“一日三變”演示花青素變色原理;從《生物之最》的趣味科普,到將DNA雙螺旋比作“生命拉鏈”、播放CRISPR基因編輯動畫,隊員們用生動實驗和比喻將深奧知識變得鮮活。“原來根須是植物的吸管呀!”三年級學生劉同學在觀察筆記上畫滿驚嘆號。在系列課程尾聲的“巧手織廉”環(huán)節(jié),孩子們用干花與彩繩制作“簪花圍”,在動手實踐中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實踐隊員在講解DNA結構 (李文秀 攝)
服務鄉(xiāng)村發(fā)展,田間課堂解農憂
8月2日下午,實踐隊走進宏旺農業(yè)科技農場。在百香果棚,隊員們發(fā)現(xiàn)蚜蟲病害后,與技術員就生物防治方法(如利用七星瓢蟲)進行交流;在獼猴桃種植區(qū),學習藤蔓修剪技巧。隨后,隊員們前往200畝“紅美人”柑橘梯田,根據(jù)農場技術人員的指導,嚴格篩選直徑5厘米以上的合格果實,分散于梯田間規(guī)范操作。盡管作業(yè)期間突降大雨,隊員們的堅守和成效獲農場負責人肯定。期間(8月3日晚),實踐隊還與農場就農副產品直播銷售可行性進行座談。翌日(8月4日),全員再赴磻溪河道,清理石縫間農藥袋、塑料瓶等垃圾,守護河岸生態(tài)。
實踐隊員在宏旺農業(yè)科技農場與負責人交流后合影。 (肖雯琪 攝)
清風廉韻潤古村,解碼千年廉脈
8月2日晚“青年說清廉”故事會預熱后,8月3日實踐隊深入“中國廉文化第一村”廉村。在專業(yè)講解員引領下,隊員們穿行幽深古巷,于薛令之故居聆聽唐代“開閩第一進士”“誓不攜嶺南一物還”的誓言;在陳氏宗祠“五子登科”匾額下記錄“耕讀傳家”祖訓;于明月井旁體悟“為官當如明月皎潔”的哲思。為深入了解廉文化傳承現(xiàn)狀并收集宣傳素材,隊員們兵分兩路:問卷調查組聚焦廉文化保護現(xiàn)狀、價值認同及教育需求,累計回收有效問卷63份,完成深度訪談8人次;視頻攝制組則在薛令之故居、陳氏宗祠等核心場景采集素材,為后續(xù)制作廉潔文化宣傳片積累了豐富素材。
實踐隊員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 (汪思憶 攝)
凝練青春答卷,論文寫在田野間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青年學子們在紅色滋養(yǎng)中堅定信仰,在服務鄉(xiāng)村中增長才干,在科普支教中傳遞力量,在弘揚廉潔文化中涵養(yǎng)品德。隊員們紛紛表示,將持續(xù)投身實踐,以青春奮斗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廣袤田野上書寫絢麗篇章。(李文秀 陽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