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耒陽市正源學校的一間教室內(nèi),一枚小燈泡在初中生小謝親手連接的電路中驟然亮起,“亮了!我們成功了!”孩子們興奮地喊道。這一聲歡呼,源自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芯”科技支教實踐隊在正源學校開設的科普課堂。
7月8日起,來自華科大集成電路學院的12名實踐隊成員走進正源學校,開展了為期1周的科技支教活動。把精心準備的科學家精神宣講課、科學啟蒙課、趣味實驗課帶進課堂,為正源學子,特別是農(nóng)村留守兒童群體,開展科普教育,累計覆蓋學生近千人次。
該校留守兒童比例高,學生們對前沿科技知識充滿好奇。隊員們出發(fā)前便下定決心,這次實踐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激發(fā)興趣,點燃夢想。
科普課堂上,“龍芯之母”黃令儀為國產(chǎn)芯片事業(yè)鞠躬盡瘁的感人事跡,讓課堂瞬間安靜,孩子們眼中滿是敬佩;華科大英雄校友、時代楷模黃群為保護國家某重點實驗平臺壯烈犧牲的崇高精神,深深觸動了孩子們的家國情懷;集成電路從“沙”到“芯”的神奇旅程、悄然改變生活的人工智能(AI)技術,打開了孩子們望向未來科技的窗口。
實踐隊帶來的電路實驗箱、電磁鐵等器材剛一亮相,就引起了學生們的濃厚興趣。當親手搭建的電路讓電動機成功轉起,當自制的電磁鐵穩(wěn)穩(wěn)吸起回形針,當手搖發(fā)電機點亮發(fā)光二極管,教室里的歡呼聲和一張張興奮的笑臉,是對實踐價值最生動的詮釋。“以前我只是知道有這個現(xiàn)象,而現(xiàn)在它真的發(fā)生在我的眼前了!”一位學生在課后問卷上記錄下自己的收獲。
更深的觸動,來自一份融合了科技與溫情的特殊禮物——“AI夢想照”。實踐隊運用人工智能圖像生成技術,為孩子們精心制作了一張張站在理想大學、身著學位服的“AI夢想照”。當他們拿到“現(xiàn)在”與“未來”的對比圖、附有隊員們個性寄語的相片時,驚喜的笑容在臉上綻放。“照片拍得特別好!看著照片里‘未來的自己’,感覺目標一下子清晰了!”學生小谷仔細收好照片,臉上露出堅定的神情。這份禮物,意在用看得見的未來,激勵他們走好腳下的每一步。
課后,意猶未盡的孩子們將隊員們團團圍住,發(fā)出提問:“學長,集成電路大概包括哪些內(nèi)容呢?”“圖靈測試到底是如何判斷的?”面對這些關于學業(yè)、專業(yè)和未來的好奇,“大哥哥大姐姐”們結合自身經(jīng)歷耐心解答。
“希望學長學姐們以后多來幾次,我們真的很需要這種課程”,孩子們的眼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這顆由華科大“芯”青年帶來的火種,點亮了眼前小小的燈泡,更照亮了一條通往廣闊科學世界的希望之路——這條路,需要知識、需要實驗、需要對孩子們每一分好奇的守護,更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讓這簇“芯”火在傳承中生生不息。
據(jù)悉,正源學,F(xiàn)有在校生1.5萬人,農(nóng)村學生占90%,留守兒童超1萬人。此次“中國芯”科技支教實踐隊把目光聚焦農(nóng)村留守兒童,努力促進高校資源向中小學下沉,力爭實現(xiàn)“大中小”科普銜接、思政一體、育人協(xi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