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隱夏日燕飛回
在時光的靜謐流淌中,每一個暑假都像是一扇悄然打開的門,門外是紛繁復(fù)雜又真實動人的大千世界。對我而言,這個暑假不再只是蟬鳴與西瓜相伴的悠閑時光,而是一場踏向社會、走進人群的溫暖旅程。身為一名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我懷著對遠方的向往和對真實的渴望,加入了家鄉(xiāng)的愛心暑托班志愿項目,用半個月的時間,貼近土地、聆聽聲音,也讓自己在付出與感動中悄然成長。
社區(qū),是城市中最小也最完整的細胞,是無數(shù)人安放身心的家園。然而在快節(jié)奏的城市脈動之下,它也承載著許多容易被忽略的真實需求:老人獨自守候的午后,孩子缺乏陪伴的暑假,環(huán)境逐漸老去的角落,還有那些因溝通不暢而被遮蔽的心聲。既然決定加入,那便要在這個夏天走進他們,不只是觀察,更是陪伴;不只是服務(wù),更是學習。
實踐開始前,我和社區(qū)的工作人員做了細致的籌備。在負責人的指導下,我們反復(fù)討論方案、聯(lián)系人員、分配任務(wù),我負責活動記錄與宣傳,還有負責交通安全,組織人員的,簡直像一群即將出發(fā)的探險者,整理行囊、照亮前路,期待著把書本里的理論,變成街道巷弄中實實在在的溫暖。
七月的清晨,陽光已經(jīng)潑灑得毫不吝嗇。我們第一站是社區(qū)養(yǎng)老院。還沒進門,就聽到里面?zhèn)鱽頂嗬m(xù)的琴聲。推開門,幾位老人圍坐在一起,一位精神矍鑠的老爺爺正用仍舊靈活的手指彈他心愛的歌曲。我們帶來了準備許久的小節(jié)目:合唱、小品、詩朗誦。老人們跟著節(jié)奏輕輕拍手,節(jié)目結(jié)束后,年齡最大的王奶奶講年輕時的故事,她說著說著就笑了,那笑容像穿過梧桐樹葉的陽光,明明滅滅,卻真實得讓人心動。
隨后的幾天,我們針對社區(qū)里的孩子們開設(shè)了“暑期安全小課堂”。原本擔心孩子們坐不住,沒想到當他們睜大眼睛聽特邀的警察講防騙知識、跟著社區(qū)醫(yī)生學急救動作時,整個教室安靜得只剩下窗外的蟬鳴,在實踐環(huán)節(jié),講授過的心肺復(fù)蘇動作被孩子們認模認真地復(fù)現(xiàn),挺直手臂,抬高身位,適度按壓,成就感像夏風一般拂過每個人的心頭。我們發(fā)放自制的夏日安全手冊,孩子們?nèi)绔@至寶地抱在懷里,沒有宏大口號,只有純粹的笑容與信任。
社區(qū)一角有一片閑置的空地,常年堆雜著廢棄家具和垃圾,社區(qū)人員決定改造它。清理、搬運、掃地、涂墻……陽光毫不留情,汗水浸透衣背。有居民從最初觀望,到后來主動遞來水和工具,勞動不再辛苦,而成了一種紐帶,連接起我們和這個原本陌生的社區(qū),當雜物整理結(jié)束時,整條巷子好像都亮了起來。
回望這一個月的暑實踐,它賦予我的遠不止一份報告。它讓我第一次觸摸到社會的溫度,看到書本之外的百姓生活。我理解了“社區(qū)”二字的重量——它不是地理概念,而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具體的故事、具體的情感聯(lián)結(jié)。我們在給予的同時,獲得了更多:被信任的感動、被需要的價值感、協(xié)作的默契,還有那一張張笑臉教會我的堅韌與樂觀。
當然,我們也曾遇到問題:宣傳不夠深入,有些老人不知道活動信息;技能與實際需求間存在差距,比如我們想教手機使用,但他們更希望有人陪著聊天。這些遺憾,恰是下一次出發(fā)的理由。
如果未來還有機會,我希望真正地、長期地扎根一個地方,不是“路過”,而是“陪伴”。社會實踐不是任務(wù),而是一種選擇,選擇走進他人的生命現(xiàn)場,選擇承擔一份看似微小卻意義非凡的責任。
這個夏天,于我而言,是一首以溫暖、汗水、感動與思考寫就的散文詩。我們終將告別暑假,但這份記憶不會褪色。它提醒著我:真正的成長,從來不在象牙塔內(nèi),而在真實世界的土壤之中——在那里,青春才能真正扎根,夢想才能真正有光。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