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暗流鎮(zhèn),山風裹挾著熱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同心黔行”支教小分隊的身影,穿梭在暗流鎮(zhèn)文化宮的課堂與鄉(xiāng)間。一天,他們是孩子們眼中帶來知識與歡笑的老師;一天,他們又是“墻繪藝術家”,用斑斕色彩為鄉(xiāng)村披上新衣。
為響應政府“兩清兩改兩治理”的美麗鄉(xiāng)村改造工作,在支教活動的第二周,團隊成員來到了暗流鎮(zhèn)韓家壩與沙田村進行“美麗鄉(xiāng)村”墻繪活動。在此期間,團隊成員共完成7幅墻繪,以墻繪為媒介,繪就了鄉(xiāng)村振興圖景。
在沙田村的日子里,一群純真的孩子成了我最溫暖的牽掛。沙田村的三個小孩,一直陪伴著我們,每天剛到沙田村時,三個人總會帶上一些李子或者黃瓜塞給我們。說起王美,我總會笑稱她是“口是心非的小女孩”。那天的墻繪時間里,嘴上說著“才不跟你們玩”的她,卻在去小賣鋪買冰棍時,把僅剩的一盒的冰淇淋塞到我手里,裝作不經意轉身跑開的,卻被好朋友調侃道“姐姐,這是她特意給你翻的。”午休時間,我問她們“未來想做什么”,其中王淮安的回答令我印象最深刻,她說“我想考去浙江大學,想去浙江找爸爸媽媽。”
那些揣在衣兜里的李子還帶著晨露的涼,被塞到掌心的冰淇淋正慢慢融化成黏糊糊的甜——孩子們用最直白的方式,把這段日子里的珍貴都捧了出來。王美轉身時泛紅的耳根,王淮安說"要去浙江找爸爸媽媽"時眼里的光,藏著比"鄉(xiāng)村振興"更鮮活的注腳:所謂發(fā)展,從來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讓每個孩子都敢做夢,讓每份思念都有處可尋。
我想,王淮安的浙大夢,藏著兩代人的期盼。父母背井離鄉(xiāng)的奔波,鄉(xiāng)村教育條件的改善,最終都落在孩子那句"我想去找他們"里。這讓我想起鄉(xiāng)村振興的深意:不是把村莊建成城市的復制品,而是讓土地能留住希望,讓遠方的牽掛能變成"在家門口也能好好生活"的踏實。當孩子們不必再用"考去遠方"來維系親情,當鄉(xiāng)村能長出屬于自己的未來,那些藏在冰淇淋甜里的期盼,才真正扎下了根。
一支畫筆,一顆真心。“同心黔行”的隊員們用行動證明:活動的溫度,躲在每一筆墻繪的色彩中,更寫在孩子們悄然綻放的笑容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