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wǎng)揚州1月21日電(通訊員 朱姍姍)為積極響應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視,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華傳統(tǒng)音樂文化,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古琴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古琴文化,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承古琴風雅,奏海月清輝”實踐團隊員于1月16日前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qū)中國古琴第一街,走訪了幾家位于古琴第一街的琴坊,通過與琴坊老師的交流以及親身實踐彈奏古琴,了解了古琴文化的深厚歷史以及古琴所蘊含的文化價值。
圖為實踐隊員和老師交流。中國青年網(wǎng)通訊員 朱姍姍 供圖
在1月16日下午,實踐隊成員乘車來到中國古琴第一街并有序地開展實踐活動。中國古琴第一街坐落于晚清四大名園之一的個園旁邊,整個街區(qū)是以老揚州的流風遺響為背景,以古琴文化為核心,將古琴銷售、古琴展示、古琴培訓、古琴研究、古琴藝術品交易、古琴演藝與茶道、香道、書法、繪畫、棋藝與漢服等相融合的弘揚古琴文化藝術的街區(qū)。實踐隊員走進一家琴坊,琴坊老師熱情的歡迎實踐隊員的到來。實踐隊員進入琴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掛在墻上的一個個古琴,經(jīng)了解得知,這些古琴全部都是由手工制作的,歷經(jīng)擇材、斫法、布灰、休漆這四個過程才進入到大眾的視野。而這是琴坊老師也給實踐隊員介紹了一位斫琴師——李天文,他精于斫琴,精通擇材、斫法、布灰、休漆,所斫之琴形制敦美,泛散按音勻停,同時,他也被認定為揚州市邗江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古琴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圖為實踐隊員和老師討論琴譜。中國青年網(wǎng)通訊員 朱姍姍 供圖
經(jīng)實踐隊員與琴坊老師的交談,實踐隊員得知,揚州是古琴文化的中重要發(fā)源地之一,這里的古琴制作技藝和演奏技藝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也是廣陵琴派的發(fā)源地。廣陵琴派是中國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之一,它歷史悠久,持續(xù)延綿至今。古琴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便風行古揚州,至唐、宋漸顯出地域風格與流派特征。迄至明末清初,徐常遇一代宗師的出現(xiàn)及由他編著的《澄鑒堂琴譜》問世,使廣陵琴派日臻成熟。廣陵琴派在琴制、琴弦、琴譜、琴人、琴曲、琴史、琴韻、琴論、琴社、琴派等領域獨領風騷,別具特色。它兼容性與獨特性共存,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傳承性與開拓性并舉。廣陵琴派既吸收了山派恬淡清雅的情味,又開蹊經(jīng),盡情的書寫樂曲的意趣,在著意發(fā)揮松活瀟灑的同時,在奔放豪爽中蘊含節(jié)制凝蓄,在活潑瀟灑中寓有恬靜幽逸的神韻,從而形成了恬逸灑脫的獨特風格。其代表曲目有《廣陵散》、《梅花三弄》、《紹君》、《樵歌》、《漁歌》等等。尤其以后兩首最能表現(xiàn)廣陵琴派之長,它們既存有北派的剛健之氣,又蘊和了南派的柔和之情。緊接著,琴坊老師為實踐隊員彈奏了一小段古琴,古琴聲清越悠揚,從琴坊老師的指下流瀉而出。古琴音色的柔和與溫暖,宛如一抹柔情的擁抱,將我們帶入一片寧靜、深邃的境界。老師彈完一曲,便為我們實踐隊員開始講述與古琴相關的知識:古琴有七根弦,每根線都有特定的音高和音色,彈奏古琴需要用到左手的指法以及右手的撥弦技巧。左手的指法主要包括按、挑、勾、打等,而右手的撥弦技巧則是包括撮、摘、拂、滾等。在了解了這些古琴的基本的指法和技巧后,實踐隊員在琴坊老師的鼓勵下也嘗試著上手撥弄琴弦,親身感受古琴彈奏的魅力。其后,琴坊老師又給實踐隊員展示了古琴的琴譜,并講述了古琴琴譜與傳統(tǒng)琴譜的區(qū)別。在實踐隊員與老師接下來的交談中,老師強烈希望青年能夠了解并學習古琴,從而感受古琴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并弘揚古琴文化。
圖為實踐隊員嘗試彈奏古琴。中國青年網(wǎng)通訊員 朱姍姍 供圖
接下來,實踐隊員又參觀了幾家琴坊,琴坊里古琴氛圍濃厚,有三三兩兩的古琴愛好者聚在一起彈奏古琴,同時也有古琴老師給我們實踐隊員現(xiàn)場彈奏的古琴曲,并欣賞了各式各樣的手工制作的古琴。
這次實踐活動通過古琴來宣傳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人了解古琴,增進人們對古琴的認識和欣賞能力感知和體驗古琴蘊含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能更好地認識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文明的輝煌。同時,這次實踐活動也為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chǎn)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