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關中平原,暑氣蒸騰,卻擋不住青年學子追尋文化根脈、汲取精神力量的腳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宛若黃河古渡的沉木,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紋理與溫度。陜西,這片周秦漢唐的厚土,恰是非遺根脈最深的一截。為探尋《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法》與“十四五”文旅規(guī)劃在陜西落地的真實圖景,2025年7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學“智匯新港”實踐隊走進陜西省非遺體驗中心與百年易俗社,用腳步丈量傳統(tǒng),用耳朵傾聽回響。
一、一館覽千年:指尖上的溫度
當日上午,團隊抵達非遺體驗中心。自2021年《陜西省非遺條例》升級以來,“政府搭臺、社會唱戲”的格局已悄然成型,而這座中心正是舞臺中央的聚光燈。場館以“秦韻千年·守正出新”為主軸,分為“展陳”與“功能”雙核:前者有“秦蘊”“秦藝”“秦工”“秦風”四大篇章,囊括陜北剪紙、西安鼓樂、鳳翔泥塑、耀州青瓷等兩千余項瑰寶;后者則讓非遺“活”起來——傳承、轉(zhuǎn)化、教育三位一體。

實踐隊員參觀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體驗中心
密碼藏在可觸可聽的細節(jié)里。聲韻互動區(qū),墻面嵌滿圓鈕,像一排排留聲機的瞳孔。指尖輕觸,西安鼓樂的蒼涼驟然涌出,仿佛匠人把呼吸灌進了銅管。“秦蘊”展區(qū),講解員將陜北剪紙的鏤空語言娓娓道來。

實踐隊員沉浸式聆聽陜西民樂
展柜內(nèi),紅紙翻飛成黃土高原的溝壑;電子屏循環(huán)播放著“折、畫、剪、展”四步曲,每一幀都是手藝人的心跳。剪紙在政策的羽翼下,從窗欞飛入市場,成為“活態(tài)保護”的樣本,也讓世界透過一紙紅霞,看見陜北的粗獷與柔情。
二、百年易俗社:腔調(diào)里的山河
在易俗社百年博物館,工作人員通過詳實的史料與珍貴展品,系統(tǒng)講述了秦腔從民間藝術走向舞臺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展區(qū)內(nèi),泛黃的演出海報與老照片訴說著易俗社的紅色記憶:1936年12月9日晚,楊虎城將軍在易俗社劇場設宴款待南京軍政要員,連續(xù)三天的秦腔演出巧妙掩蓋了西安事變的軍事部署。講解員展示的《柜中緣》劇本復印件上,仍留有當年演出時的批注:“須以激昂之腔,振國人之魂。”
“易俗社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戲曲與民族命運同頻共振的史詩。”劇社創(chuàng)始人李桐軒、孫仁玉等知識分子以“移風易俗”為宗旨,將民主思想融入秦腔劇目,使戲曲成為啟迪民智的利器。
成員們在參觀學習過程中,體味劇中“戲比天大”的臺詞與歷史影像交織,讓大家深切感受到文藝工作者的家國擔當。

實踐隊員在陳列館觀看老劇本
三、余音不散,共識生根
從聲紋墻里跳出的鼓點,到紅紙上翻飛的高原風,再到百年戲臺上的一嗓秦腔,實踐團的腳步把“非遺”三個字拆解成可觸、可聽、可感的多重驚喜——隊員們把震撼與感動折進言語: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搶救—活態(tài)—創(chuàng)新”的滾燙鏈條。當年輕的心跳與古老的脈搏同頻,文化這團火便不再只是博物館櫥窗里的微光,而成為照進日常、照向未來的一束聚光燈。

踐隊員在“秦創(chuàng)”展墻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