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非遺沃土,魚承創(chuàng)薪活力
魚燈不息,守正創(chuàng)新
在帶隊老師的陪同下,實踐團一行于2024年7月11日拜訪了瞻淇魚燈傳承人汪觀海先生和魚燈工作室鄭冬蛟先生。實踐團及帶隊老師在與汪先生訪談過程中,了解到今年汪觀海先生工作室推出迷你魚燈,搭配木質禮盒成套售賣,可以滿足高端顧客的需求。而魚燈的需求量增加以及魚燈手工的制作工藝,為當?shù)鼐用裉峁┝诵碌木蜆I(yè)機會。關于瞻淇魚燈文化的推廣方面,目前依靠名人效應和不同平臺的推廣增加其知名度,發(fā)掘魚燈在互聯(lián)網(wǎng)和消費市場中的價值。全面利用非遺魚燈文化價值,與時俱進,與現(xiàn)實結合,可以讓魚燈文化生生不息。
圖為汪觀海先生制作魚燈 劉伊馨供圖
晚間時分,實踐團跟隨鄭冬蛟先生于祠堂觀看了瞻淇魚燈的表演。鄭冬蛟先生給隊員們詳細講述了瞻淇魚燈歷史和舞魚燈的步伐技巧,在老師的幫助下,實踐團體驗了魚燈舞動的實際操作。同時實踐團了解到發(fā)展特色街道的痛點在于基礎建設花費太高和村民的保護發(fā)展意識還尚未成熟,但村委方面還是十分重視,他們幫忙設計了魚燈隊統(tǒng)一的文化衫,并幫助進行魚燈的宣傳工作。鄭冬蛟先生為魚燈創(chuàng)新也做出很多努力,他增加了很多精致的細節(jié),以提升魚燈的檔次,幫助魚燈融入經濟市場。在老師的指導下,實踐團對魚燈文化及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圖為魚燈表演現(xiàn)場 劉伊馨供圖
非遺助民,魚承薪火
實踐團還采訪了同村留村大娘和雜貨鋪的大爺。大娘表示平時通過售賣自家富余農產品補貼家用,關于魚燈,知道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手藝,在耳濡目染下也學會自己制作魚燈,等過年游客較多時售賣魚燈以增加收入。實踐團與大爺?shù)慕徽勚校私獾较噍^工作室魚燈采用過從竹片到鐵絲再到竹片的制作魚身骨架的方式,他是一直采用竹片的制作手法,在大爺?shù)挠^念中竹子更為傳統(tǒng)。大爺種田耕作之余就是在自己的雜貨鋪里制作魚燈用來補貼家用,他對非遺概念的認知不太清晰,但是知道可以以此增加盈利。關于手工制作的中號魚燈賣二百多對于游客來說價格較高的情況,大爺給出一種解釋,即過年時讓游客看到手工制作過程的辛苦,游客就可以理解制作魚燈的各方面較高的成本,就可以更好的賣出去。大爺還提到青年駐村工作隊隊長牛桂茼,牛隊帶頭參與魚燈制作、魚燈表演、培訓隊員......等過程,在對外宣稱和魚燈表演對接工作中作出很大貢獻,實實在在的為百姓帶來了好處。非遺瞻淇魚燈既是稀缺的文化資源,又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打造魚燈品牌,鞏固拓展助民成果,推動經濟發(fā)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圖為實踐團訪問當?shù)鼐用?劉伊馨供圖
“一片土地的歷史,就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歷史。”保護、傳承、發(fā)展非遺,就是為了把中華民族的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源源不斷地為中華兒女提供精神滋養(yǎng)。最好保護的保護之策,最優(yōu)的發(fā)展之路,就是與時俱進。非遺魚燈傳承與發(fā)展必須挖掘其時代價值,讓非遺傳下去、深扎根、結碩果,使歷史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融為一體,讓其真正成為民眾的生活,涵養(yǎng)更加深厚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統(tǒng)放更加絢麗的光彩。